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27/1973年正月十三  (第1/2页)
    
27/1973年正月十三
    杜蘅看了无数遍,宁肯怀疑自己的眼睛。    然而事实就是事实,确切无疑。    她收到了两封,不,是三封,连同玻璃下压着的一共三封,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信。    不新鲜,迟到四年,像一场恶作剧。    几乎一样的话,嬢嬢在信上说了三遍——终于打听到他们父女俩所在,每月一封信,盼望能收到。祖父病逝于正月初一,丧事被她一个贫眼无识的老妇人张罗完了,她会继续写信。    落款时间一样是1973年正月十三。    老妇人落笔前大概在心里打过几次草稿,无论充当信纸的是什么,从不写出纸张所能承受的范围。    这三封几乎一样的信,唯一不同在纸。    毛边纸,报纸,香烟盒。    这样的递进,如果从高到低,那是一种极为不详的信号。    杜家以往拆信的错刀,刀柄上都包一层薄金。    祖父用的是白玉刀,仿西周玉戈的形制,没有纹饰,工艺精巧细气。连开一封信的工具且讲究惯了的杜家,不会轻易用香烟盒纸来写信。    杜蘅无声地心悸。    香烟包装盒舒开不规则图形,嬢嬢娟秀漂亮的字迹整齐地躺在上头,无怨无悔。    字不委屈,看的人替它委屈。    杜蘅想象不到,也不愿意想象嬢嬢在怎样的情况下,怀揣怎样的心情,把字迹落到这张来历未名的香烟盒雪白雪白的内胆上。    如果杜家真的到了这一步,用纸如此拮据,连一张体面点的信纸也找不出来了,那么以嬢嬢的性子,绝不会把写信机会浪费在一信多书,多投广投上。    如果这个顺序是倒着来的呢?    先香烟盒,再报纸,再毛边纸?    似乎也无法解读出任何喜人的讯息。    香烟盒作为信纸的出现的那一刻,已经打破所有希望存在的可能性。    温热的身体贴了上来,杜蘅顿了顿,男人从身后抱住她,淡淡体嗅卷着春日草潮的生气,粗糙而平实。    “怎么了?”    她问。    陈顺说没有,一记吻落在发顶,口气沉沉的:“看你一个人这么站着,我心里没着落,就想抱你。你在怀里,我就踏实了。”    他在门外看了很久。    看她一个人,孤静静地立着,只穿一身单薄的旧衬衣,大气不出,窝着肩膀,两片肩胛骨像困顿久了的蝴蝶,要从皮肤里破出来。    何止没着落,他心疼了不知几疼。    信是他从场部找回来的。    所以在清理污渍时不可避免看到几句,当下高兴变成疑惑,疑惑转向沉重。    情绪上的跌宕起伏,他比她早一步完成。    他甚至比她更早萌生出猜想:也许在重大变故发生之后,嬢嬢心里病了,忘记先前写过一封报丧信,所以才有三封一样的报丧信出现在这里。    如果真是这样,过去四年,一名病人,至亲不在身边,老妇人要怎么过下去?    杜蘅是不哭的。    见识过眼泪有多没用的人,不会再在海拔3500的大荒漠上浪费任何一点身体储水,锅炉高温也蒸发过她的眼泪,那场像蛆虫一样的大雪,一场眼部感染,榨干眼眶所有储水。    所以现在,她是一个少泪的人。    陈顺告诉她,香烟纸夹着一封不成样的信封里,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